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工作专栏 > 图说合肥 > 正文

肥西县山南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

【稿源: 中共合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】 【日期: 2006-08-25【浏览次数: 【打印】


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

——小井庄纪念馆规划建设情况简介

    一、纪念馆建设的历史背景

    1978年,肥西大地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、安徽省委特地颁布了“六条”决定,允许借地给农民种“保命麦”。山南小井庄人于九月二十三日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,从而影响和推动了山南区10万农民轰轰烈烈地开展包产到户,山南人的创举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进程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,也遭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非议。1979年5月21日和12月13日,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两次来到小井庄,主持召开了中国农村第一次包产到户座谈会,给予了充分肯定。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。之后中央和国家机关20多个单位负责人,23个省市负责农业的领导,全国少数民族代表,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、安徽日报等众多记者也多次前来小井庄参观、考察、调研。1980年5月31日,邓小平在中央负责同志会议上说:“农村政策放宽以后,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,搞了包产到户,效果很好,变化很快。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,增产幅度很大。”原省委书记王太华也先后4次亲临小井庄。2004年8月18日时任安徽省委常委、合肥市委书记车俊率市几大班子在小井庄举办了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暨小井庄包产到户26周年庆祝活动,并为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奠基,拉开了建设的序幕。

    二、小井庄纪念馆的发展定位

    小井庄纪念馆的设计充分体现“以人为本”理念,人、自然、环境、建筑和谐、协调,按照“改革发祥地,生态农业区,旅游观光点,小康文明村”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,根据功能分为旅游、居住,生态农业三大类,划为六大功能区:小井庄纪念馆核心区、小康住宅区、生态农业区、精品绿化区、商业服务区、基本农田保护区,使纪念馆成为肥西旅游格局的重要景点,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    三、小井庄规划建设现状

    按照规划,小井庄正在加快建设的速度,占地8910m2的纪念馆核心区已建成,并已于2005年5月1日对外开放。生态农业区的休闲垂钓、百亩桃花园建设已基本结束,精品绿化区已具雏形,小康住宅区拆迁安置的18户民宅等正在建设之中,将于2005年底交付使用。规划区内水、电、路、有线电视、绿化等相配套。整个小井庄纪念馆游览区预计至2006年底初显规模,届时将发挥旅游、休闲、教育、实践等多方面的功能。

    四、小井庄发展前景展望

    小井庄在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中,包产到户发源地的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,将永载中国史册。建设好小井庄,是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

    山南镇将以小井庄为支撑,配合磨墩水库浮顶山大庙旅游开发,努力打造新型旅游城镇,走旅游兴镇之路;积极融入旅游肥西,使之成为省城合肥后花园的重要一环节。2005年6月份,省长王金山和副省长文海英先后来小井庄调研指导旅游工作,给小井庄人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。我们相信,在各级领导和有识之士的关心、支持下,小井庄作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一定能发挥她特有的历史作用。(来源:安徽山南网)